一位妈妈陪孩子练琴时,因为孩子老是弹错,妈妈没忍住脾气,急得吼了起来,结果孩子的回应亮了:
“老是弹错,你温柔的跟我说呀:宝宝你弹错了也没有关系。”视频中,孩子可怜兮兮地“劝导”妈妈要温柔点,看到孩子这楚楚可怜的样子,妈妈的内心翻腾着愧疚、后悔、自责......无独有偶,一位爸爸正在辅导儿子写作业,眼看着马上就要失去耐心,儿子小心翼翼地提醒爸爸:
这是很多孩子在被吼之后真实的表现,带着深深的恐惧感,小心翼翼地讨好着父母。当孩子没能让我们满意时,冲着孩子大喊大叫几乎成为父母每天的习惯。一位家长开玩笑地说:“吼娃两败俱伤,不吼憋出内伤”。然而,在孩子成长之路,我们真的只能靠吼才能让他们配合吗?
比如:丧失安全感;产生自卑感;导致叛逆,越来越不“听话”;孩子会模仿,会学习,学会了同样的表达......一位同学举手回答说:“因为丧失了‘冷静’,所以要喊。”教授又问:“可是,为什么别人就在你旁边,你还是要喊呢,难道不能小声点说吗?”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,但没有一个答案是令教授满意的。“当生气的时候,两个人心的距离很远,为了穿越心的距离,使对方能够听见,于是人的声音很大。然而,彼此声音越大,就会更生气,更生气,距离就更远,距离更远就又要更大声地喊……”换句话说:声音越大,彼此的间隔就越大,心也越远了。当我们总是大声教育孩子,实际上,也是在把孩子的心越推越远。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,就毁在了这种过于粗暴的沟通模式上,而一旦亲子关系出现问题,也是教育失灵的开始。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,你就会发现,你吼得再大声,说得再多,孩子也不愿意听,教育就陷入巨大的迷茫之中。教育中,有一条至关重要的原则:关系大于教育,只有先跟孩子建立情感连接,孩子才能信任大人,愿意合作。正如教育学者詹大年说:关系建立,教育才会真正发生。当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习惯提高音量来让孩子合作,其实背地里已经输得彻底。
生活中,许多父母都有一种误解,以为声音越大,越显强势,越能让孩子听话。我们先是扯着嗓子吸引孩子注意力,发现孩子没有改变,接着一声比一声大,开始吹鼻子瞪眼。面对你的吼叫,孩子的反应无非以下三种顺从、反抗、当耳旁风。孩子选择顺从,是因为他怕你,他们战战兢兢地看着父母眼色,越来越小心翼翼。副作用就是,这样的孩子越来越爱隐瞒出现的问题或在外的遭遇,因为你的吼叫,常常让他没勇气说真话。你吼一句,他回两句,你大声,他比你更加大声,我们身边很多叛逆的孩子都是如此。“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,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。”“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反抗”,我们吼得越大声、越凶,带来的反抗也越激烈,亲子冲突就会更加突出。只要你一吼,孩子的大脑就启动逃生机制:“骂吧,骂完就好了。”如果打一顿、骂一顿、吼一声,孩子所有的行为问题都迎刃而解,养育一个孩子就不会那么难了。某档综艺节目中,曾出现过这样一幕:一位妈妈还没下班就开始一遍遍打电话催儿子写作业。回到家后,发现孩子的作业竟然还未动笔,妈妈一下子就爆发了,怒吼道:面对妈妈的怒火,孩子先是眼里含着泪水,随着妈妈声音越来越大,他开始用手捂着耳朵,一边往角落里躲。在孩子早期成长中,你的声音越大,孩子因为恐惧会短暂地安静下来。但这种方法是有时效的,用久了,就会失去正面的教育意义,留下的只有伤害。没有人可以靠高分贝的斥责走进另一人的内心,想要教育好孩子,真的不是靠音量。
第一,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、情绪平和一些,也可使孩子抵触、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,有利于沟通。第二,低声批评孩子,不仅可以集中孩子的听力,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,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。当我们下定决心改变语气,降低分贝,你会发现低声远比吼叫更有力量。最近,抖音上一位妈妈的教育方式赢得了数百万网友的点赞。女儿不小心打翻了饭盒,战战兢兢地喊来妈妈,妈妈问:“你把妈妈的饭打翻了?”
孩子似乎也吓到了,支支吾吾地说:“不要骂”,看到孩子害怕的样子,妈妈把孩子抱在了怀里:
“妈妈不说你,就是问你一下,是你不小心吗?”
“你下次小心点好不好?”
“下次不要再随意弄妈妈的饭盒好吗?”
“提不动是不是可以让爸爸妈妈帮忙?”
“你看这样就浪费了,是不是?”
原本即将爆发的亲子大战,就这么温和地揭过了。
有时候,把声音放低,大人的话才更可能被孩子真正听进去,教育才会少一些情绪,多一份理智。当我们愿意放低声音教育孩子,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,孩子观察到父母处理愤怒的方式,这对他们很有教育作用。教育是为了唤醒孩子,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和他分个胜负。看到这,有的父母会说:“父母也是人,父母也有脾气,我们难道一辈子都要对孩子和颜悦色吗?”幸福的家庭里,对成员最基本也是最难的要求是:好好说话和情绪稳定。你可以吼孩子,但是不要把吼变成家庭的日常;这是真正考验父母的地方。养育孩子,态度比方法更加重要,好的态度才能建立起好的关系,关系坏掉了,方法无疑是失败的。点亮在看,有话好好说,永远是一个家庭难能可贵的财富。